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石晟绮
盛夏时节,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北黄崖村的猕猴桃种植园里绿意盎然。绿茵架下,一株株藤蔓缠绕,颗颗饱满的猕猴桃果实缀满枝头。“婶子,今年猕猴桃长势咋样?”7月16日,早上刚过九点,驻村第一书记王军利就来到种植园里,熟稔地与正在劳作的村民钟女士攀谈起来。“今年果子结了不少,再有一个月左右就成熟了。”钟女士说,自从王书记来了以后,果子的产量实打实地提高了不少。
2023年7月,王军利来到北黄崖村担任第一书记。北黄崖村位于长清区西南部,这里山地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水果种植。可刚来到村里的王军利却发现,尽管桃、猕猴桃、葡萄等水果的品质都很好,但村民种植水果的方式却相对粗放。“之前这些果树都靠雨水浇灌,下雨就能‘喝饱’,不下雨就旱着。”钟女士指着满枝的猕猴桃说,这片40多亩的猕猴桃园,过去灌溉几乎全凭自然降雨。若遇少雨年份,水果收成必然锐减,“到了夏季用电高峰,园子里的灌溉设备也经常‘罢工’,经常停电断电”。
王军利知道,种植园的收成是果农生计的命脉。要让村民收入稳定,绝不能仅仅“靠天吃饭”。经过多次的走访后,王军利开始积极协调,为村里争取到38万元资金,改造并新增2台变压器,让果树告别了“望天收”的困境。解决了“水”的问题,王军利又带领村“两委”外出考察学习,立足北黄实际,引进了“中蟠17”“油蟠21”等桃树新品种,不仅提升了桃子品质,更通过错峰成熟有效缓解了集中上市的压力。
保障了水果的产量与品质,如何解决销售和保鲜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又摆上案头。“村子里的水果成熟期比较集中,采摘后如果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烂掉,非常可惜。”为此,王军利再次向上级部门寻求支持,成功协调20万元资金,建成了一座约432立方米的冷库,能够存放近20万斤水果,低温贮藏技术的应用,锁住了蟠桃的鲜美,也延长了果农增收的“黄金时间”。站在冷库门前,王军利算了一笔账:村里的蟠桃市场价通常在5元一斤左右,冷库储存能为销售期延长宝贵的15天,仅此一项就能为村民增加近10万元的收入。同时,他还马不停蹄地为水果拓展销路,积极对接线上线下各类销售渠道。
村庄要发展,还要靠产业。看到水果种植产业有了起色,王军利又“盯”上了村子的文旅产业。
北黄崖村坐落于齐长城蜿蜒的脉络之中,2023年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作为一座古村落,村内随处可见古宅、古桥和古道,“这里还曾出现在刘鹗的《老残游记》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面对这些珍贵的文化“宝藏”,王军利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深度挖掘,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王军利开始查阅资料、咨询专家,逐步梳理出北黄崖文旅发展的脉络。在他的努力下,清华大学文化创意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受邀驻村,历时半年,为北黄崖量身打造了农旅发展规划。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王军利引入民宿企业,将多处闲置村屋改造成主题民宿。如今,10处各具特色的民宿小院已经成型,石墙之内,既有古村落的质朴,又有现代化的内部装饰,让游客享受到与城市快节奏生活截然不同的“诗和远方”。
“如今民宿已经开始接受预订,节假日期间预订量非常可观,口碑也很不错。”王军利说,民宿产业不仅能盘活村里的闲置资源,也为村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提升村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最终落脚点还是要让老百姓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驻村两年来,从“绿茵硕果”到“诗与远方”,王军利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破解难题,“驻村,更在于‘助村’,村民们的生活一天天红火起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我的每一份努力就都是有意义的。”王军利说。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