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风新闻报道,近日,衡南县一则8名干部任前公示公告,因其中1人简历显示“21岁时以高中学历被聘用为镇劳动服务站站长”引发关注。
尽管官方回应称“那时在学历要求方面没那么严格”“录入系统有误”,但公众的疑虑并没有完全消除,追问背后,实则是对干部选拔任用程序透明度与规则严肃性的关切。
从公开信息看,肖某的履历呈现“低龄入编、边工作边提升学历”的特征。2008年9月,18岁的肖某以高中学历进入乡镇劳动服务站工作,21岁被聘为站长,此后陆续取得大专和本科学历,并逐步晋升至县民政局副局长。
这种“先入职后提学历”的路径,在特定历史时期并非个例。但问题在于,镇劳动服务站站长虽为股级干部,却涉及事业编制管理,即便在“学历要求不严”的过去,干部任用也需遵循“人岗相适”的基本原则,不可随意突破规则。
对于当了5年站长不是任命而是聘用一事,官方回应“系工作人员录入系统时有误造成的”。公示信息作为干部选拔的权威依据,本应经过严格审核。若录入错误能轻易成为解释理由,难免削弱公示制度的严肃性。此外,肖某从事业编制转为公务员的“三类人员”遴选程序是否合规?其工作能力与晋升速度是否匹配?这些疑问若仅以“历史原因”“工作努力”等模糊表述回应,恐难彻底消解公众疑虑。
诚然,过去基层用人确实存在重经验、轻学历的情况,但“不严”不代表没有标准,更不等于可以把程序正义一并省略。当年同一批“以工代干”的人里,有多少像肖某一样赶上遴选机遇,又有多少卡在学历门槛外?如果当时公开招考、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的环节缺位,今天就不该用“历史原因”四个字轻轻带过,而应对照档案逐一核实,缺的环节该补就补,有问题的该纠则纠。
拿今天的尺子去量当年的脚印,或许有些不近情理,但舆论的敏感恰恰提醒组织部门:只有把过去的账算清楚,才能让人们相信今天的尺子不会打折。衡南县不妨把肖某从入职到遴选的每一次手续、每一次公示都摆到阳光下,让事实替他辩护,也让制度自己说话。
干部选拔任用,规则是底线,程序是保障。公众的质疑,本质是对“权力是否在阳光下运行”的追问。近年来,干部任用领域的个别违规操作刺痛社会神经,正是因为程序漏洞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空间。
此次事件中,尽管尚无证据表明存在违规操作,对肖某个人而言,从基层岗位一步步成长,其努力值得肯定,但对制度而言,任何个体的晋升路径都必须经得起程序检验。唯有以更透明的公示、更严格的审核、更清晰的规则回应公众关切,才能筑牢干部选拔的公信力基石。
(作者: 徐其扬,来源:红星评论 )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