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一朵鲜花都能成为雪莲,不是每一棵大树都能成为胡杨,她怀揣着对工作的满腔热忱和为教育事业的奋斗初心,连续四期援疆,践行着一个职教人无怨无悔的教育情怀,续写着一段跨越四千多公里的支教故事。
李新,滨州职业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教育厅柔性人才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援疆干部。2020年9月赴喀什职业技术学院援建,历任学校高职部主任、教务处处长、副院长等职务,亲历和见证了学校高职办学的整个发展过程。2023年4月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授予“第十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并记功一次。2024年5月,被授予自治区“开发建设新疆奖章”。其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及山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垦荒探路 改革创新
李新刚到时,喀什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喀职院”)相较于北疆以及部分南疆学校办学晚了近20年,校企合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科研等几乎是零起点,学校在当地社会影响力极低,怎样让学校异军突起,弯道超车,在新疆职业教育领域赢得话语权是她不断思考的问题。
她牢记滨州职业学院党委嘱托和山东援疆指挥部工作要求,积极对接自治区政策,推动喀职院“应报尽报”各类内涵建设项目;敏锐捕捉教育部政策机遇,牵头与山东、上海、广东、深圳的10所职业院校建立对口帮扶,搭建起高效的工作机制;勇尝改革新范式,助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2024年,喀职院在软科中国高职排名中跃居新疆第7位,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直面问题 科学决策
面对喀职院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亟需破解的难题,在充分调研论证基础上,在学校党委支持下,李新坚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决心,强力推行各种教学改革,重构专业发展新生态,实施“四维能力”强师工程,开展“三真三进”项目化教学改革。
目前,喀职院已建成自治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个,自治区骨干专业群1个,自治区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主动参与喀什经济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和48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拥有自治区级“名师工作室”5个,自治区“天山英才”教育教学名师5人,新疆工匠3人,地区骨干教师30余人;打造自治区在线精品课程2门,校级在线精品课程30余门;建设全疆首个新域动物疫病检测中心和塔里木鸽研究工作室。
倾情援疆 爱育未来
路途遥远,让李新和家人少了很多团聚时间;工作繁忙,让她少了很多休息时间;空气干燥,让她患上了轻度鼻炎。可每每谈起援疆,她都很少谈做了和失去了什么,谈更多的是收获、成长和感恩。感恩组织帮她实现支教梦想,庆幸能为边疆职业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她尊重关爱每一个学生,多次默默资助困难学生,展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大爱。她鼓励热爱舞蹈、品学兼优的古丽巴努坚持梦想,好好学习,争取走上更大的舞台;帮助学生巴努争取到了赴内地学校学习的机会,实现升学梦想;照拂自幼失去父母的学生,帮他克服心理和生活困难,助他燃起生活之光。
每一个援疆人都会面对三问“为什么来、干了什么和留下什么”,李新用实际行动为此书写着无愧的答卷。目前,李新正与喀职院一道,抢抓南疆高等教育发展大好机遇,深化产教融合,深耕“五金”建设,构建数字化生态教学改革,开拓国际交流,践行着一个滨职人的责任担当和无怨无悔的职教情怀,为边疆地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