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蔡宇丹
连续不断的抢人大战中,山东人才留存率连续三年保持90%的高位!
近日,齐鲁人才发布的《2025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半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揭示了谁在为山东的人才高留存率“筑基”——一方面济青“双核”筑起省内人才聚集高地;另一方面,在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带动下,山东区域非中心城市就业承载力一路上升,在岗位需求量供给增幅上,东营领跑,菏泽、烟台、滨州、临沂位列前五,地级市一领风骚下,山东三座万亿城市中唯烟台杀进前三。
山东全域布局的新能源产业深度影响了山东就业市场。2025年上半年,电气工程师、储能技术专家、系统集成人才、项目开发与运维人员的岗位需求在山东呈现爆发式增长,年薪30万左右的新能源发电技术专家岗位需求覆盖全省。
1.传统制造业是压舱石,新能源人才需求激增2.85%
从岗位需求量(下图)看,《报告》显示,2022年上半年受疫情持续冲击,山东就业市场涨幅断崖式下降,但到2023年就开始逐步回升,目前人才需求进入增长平台期。
从求职活跃度(下图)看,2022-2025年上半年山东就业市场求职活跃度同比增长曲线,勾勒出一条从疫情深度抑制到强劲反弹,最终高位企稳的复苏轨迹。
齐鲁人才市场总监李召华对记者说,2025年上半年求职活跃度增速放缓,在于求职者择业心态趋于保守,职业选择更倾向于体制内、国企或稳定性强的行业,这种心理预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求职活跃度。
在人才留存率(下图)上,《报告》分析显示,山东在近四年人才留存方面表现稳定,始终保持在90%以上高位,特别是“抢人大战”白热化背景下,山东能够实现90%以上高留存率,充分说明了山东就业市场的强大韧性。
从岗位需求量(下图)看,机械/设备/重工行业以9.94%的人才需求量占比居首位,较2024年同期下降0.2%,但仍是吸纳就业的基本盘。
新能源行业岗位需求量跻身前十,需求量增幅上则一路领先。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及产业配套,山东在海上风电、光伏制造、氢能等领域布局迅猛,这一领域对电气工程师、储能技术专家、系统集成人才、项目开发与运维人员的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
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则催生出碳排放管理师、新能源运维工程师等新兴职业,青岛、淄博清洁能源项目密集落地,带动相关岗位需求激增,但绿色技能人才培养滞后,人才缺口已超30%。
这使得山东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报告》显示,如上图所示,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岗位月薪普遍高于平均水平,如工业机器人运维工程师达8801元,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为7600元。
网络运维工程师(7024元)和数字媒体制作人(7825元)等数字经济相关岗位薪资同样较高,体现出就业结构的优化与热点转移。
与此同时,民生服务类岗位如护理员(6250元)、幼儿保育师(5500元)虽薪资偏低,但就业稳定性高,具有广泛的就业空间。
2.东营高居岗位需求量增幅榜榜首,烟台冲进全省前三
2025年上半年,山东省就业市场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从各地市岗位需求涨幅排名(前十)来看,东营领跑,万亿城市烟台进入前三。
东营以9.56%的增长率高居榜首,这与东营近年来在能源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布局密切相关。作为传统石油城市,东营正通过产业链延伸和技术升级实现转型,绿色化工和新能源项目创造了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
在上半年省外人才流向山东意向城市排名(前十)中,东营也表现突出,紧跟济青双核位列第三。
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三座万亿城市中,今年上半年,烟台岗位需求增幅冲进全省前三。
跨进“万亿之城”后,烟台的城市能级能否提升,就业承载能力、高薪岗位贡献率成为观察窗口之一。今年一季度,烟台GDP增速达到6.9%,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1%,工业成为烟台就业市场的压舱石。与此同时,烟台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等文旅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期形成多元的产业生态,以增加就业岗位和人才吸引力。
菏泽(7.55%)和滨州(7.16%)分别位列第二和第四,涨幅均超过7%。菏泽快速增长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东部沿海向内陆的产业转移,此外在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突破为当地就业市场注入新活力。
滨州作为山东北部重要工业基地,铝业、纺织等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带动相关岗位需求提升,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滨州GDP增速达到6.9%;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在岗位需求量增幅上一举力压临沂这个商贸物流、直播电商之都。
值得关注的是,东营、菏泽、烟台、滨州、泰安、济宁这些地级市在新能源产业上进行了深度布局,其中不乏百亿大项目。东营、烟台的海上风电,菏泽的陆上风光开发、储能项目,滨州的鲁北基地风光开发项目,泰安的储能产业等,极大地提升了地方的就业承载力。
3.县域岗位需求量胶东经济圈领跑;县域就业吸引力,寿光滕州曹县领先
随着山东县域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吸纳能力逐渐加强。《报告》根据2024年中新社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县排名,对入选的12个山东百强县上半年的岗位需求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对人才的吸纳能力差异显著,龙口、胶州、荣成位列前三,合计占比达38.21%,凸显沿海地区在县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人才需求占比与各县市主导产业高度相关。龙口的裕龙岛石化产业、胶州的临空经济区、荣成的海工装备等,持续释放高技能人才需求;寿光凭借智慧农业和电商物流保持较高需求;滕州、邹城作为鲁南经济强县,以能源、机械制造为主,但占比相较胶东县市较低;招远、诸城依赖黄金和汽车制造维持稳定需求;广饶、平度受限于单一产业结构,占比偏低。
从县域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来看,2025年上半年山东就业市场求职青睐度县域排名显示,寿光、滕州、曹县位居第一梯队,三地占比总计近10%,反映出这三个特色产业非常突出的县域在吸纳就业方面的突出能力。
从供给角度看,这些县区依托农业、制造业及电商等特色产业,构建了多元化的就业平台,不仅提供了大量岗位,还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尤其受到返乡青年和再就业女性的青睐,就近就业趋势的不断增强。
4.技术蓝领奔赴烟潍青,灵活就业涌向济南青岛临沂
从人才流动与就业意向来看,青岛、济南“双核”以总计48%的占比,牢牢吸引了求职者目光,尤其是青岛在求职者就业意向城市排名上,增幅全省最高,显示出区域核心城市就业吸引力持续增强。
烟台、潍坊、临沂三市继续保持亮眼表现,烟台提升0.72个百分点,潍坊增长0.70%,临沂上升0.62%,反映出产业结构优化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济宁、淄博、菏泽等也实现小幅增长,区域经济转型初见成效,具备一定的人才承载能力。
值得关注的是,在岗位需求量增幅在全省领跑的东营,在求职者意向就业城市排名下降。
从《报告》中对求职人群类型划分及意向城市偏好的分析来看,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多元化,使得城市对人的吸引也发生了本质变化,不同的人带着不同的目的奔向不同方向。
《报告》分析显示,应届高校毕业生和数字经济从业者主要集中在青岛、济南,凸显“强省会+沿海经济带”对高素质人才的持续吸引力。
技术型蓝领流向烟台、潍坊、青岛,体现山东先进制造业基地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灵活就业者偏好济南、青岛和商贸物流中心临沂,反映平台经济与流量资源的集聚效应。
中年女性再就业群体倾向泰安、菏泽、聊城等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当地通过社区服务、乡村振兴等项目拓展就业岗位。新农人和返乡青年集中在菏泽、德州、临沂,这受益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发展。
公务员及事业单位报考人群仍聚焦体制资源集中的济南、泰安、聊城。自由职业者和远程工作者更青睐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宜居的青岛、济南、威海。
在求职者行为对比上,胶东和鲁西地区呈现出差异化,胶东地区更看重职业发展空间,鲁西地区更重视通勤便利性和社保福利保障,注重生活稳定性,这些差异揭示了两地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路径的分化。
5.山东流出人才六成流向三大核心城市群
在山东人才流出上,《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山东就业市场流出人才去向前十省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核心城市群城市包揽前五(北京、苏沪浙、粤),总占比超60%。这三大经济圈聚集了金融科技(北京)、数字经济(浙江)、高端制造(江苏)、电子信息(广东)等前沿领域,能够提供高附加值岗位。
值得关注的是合肥和西安这两大新势力。安徽借力长三角一体化,以科大讯飞等企业带动人工智能人才需求,对山东理工科毕业生吸引力上升。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迅猛,航空航天、硬科技领域吸纳专业人才。
从流入山东的人才来看,体现了山东对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流域人才的吸纳能力。《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流入呈现显著的区域集聚特征,前十来源省份占比达72.09%,河北、河南、山西等邻近省份构成山东就业市场人才流入核心来源,这得益于地理邻近带来的低迁移成本和产业协同效应。东北地区人口外流趋势仍在延续,东北三省流入山东的人才合计占比21.48%,持续。
外来人才流入山东前10中,前十仅江苏(6.50%)代表长三角地区,反映出在先进制造业领域,山东与江苏的人才互补和协同效应。
6.新能源发电技术专家!这个高薪岗位全省都需求
《报告》显示,流入山东的人才更趋向科技赋能的传统产业与新兴技术领域岗(上图),随着山东在战略新兴产业上布局深入,一系列高薪岗位吸引了外来人才。那么,山东高薪岗位有哪些?
《报告》显示,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以35-50万元年薪位居榜首,折射出济南、青岛两市在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新能源汽车研发工程师(32-48万)和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专家(28-45万)紧随其后,凸显山东汽车产业集群与航空航天、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度融合。
从区域分布看,青岛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与跨境电商,济南在生物医药、金融科技等领域表现突出。烟台、潍坊等城市依托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形成差异化人才需求。新能源发电技术专家(22-32万)等岗位覆盖全省,显示山东清洁能源布局的全域推进。
注:1.《2025年山东就业市场人才发展半年报告》数据来源基于齐鲁人才平台24.16万活跃求职者数据(2025年1月-6月);企业样本涵盖10.55万家活跃企业及其发布的33.15万条职位信息,并结合问卷调查。
2.《报告》结论基于齐鲁人才平台样本数据,若与政府统计或第三方数据存在差异,以官方发布为准。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