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崎岖半里平,一峰才送一峰迎”这句袁枚的诗正是安丘西南山区的生动写照。一座座山头曾一度成为山乡人民走出大山、发家致富的“拦路虎”。而于2018年建成的“安丘天路”,彻底打破了这一僵局,不仅解决了沿线90个村庄8万多人的出行问题,还让群山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山乡发展带来了巨大变化。
“安丘天路”又称“十徐路”,是“齐鲁天路”的一段,全长41公里,贯穿留山、城顶山、紫草山等5座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因地势高险,蜿蜒曲折,被当地群众誉为“天路”。“天路”的建成,唤醒了沉睡的农业资源、激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醉人的生态美景,让“绿水青山”蝶变为“金山银山”。在“农业强、文化兴、旅游旺”的融合发展中,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从“埋在深山”到“网红打卡”:风景里藏着“流量密码”
当乌黑的柏油路在山间蜿蜒,当黄色的中轴线在路中间延伸,当多彩醒目的转角地标铺展时,崎岖的山路变成坦途,“天路”本身就是一条风景线。
安丘梯田
深藏山间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老峒峪遗址,孔子弟子公冶长读书处——公冶长书院,始建于春秋时期的齐长城遗址,南北朝宋朝建立者刘裕驻军之地—留山,清代雕刻技艺的巅峰之作——庵上石坊等,这些曾沉寂于岁月流逝中的古文化,都因着“天路”的触动而鲜活了起来。
辉渠半亩山塘
在“天路”沿线,40余处景点如珍珠般被一一串联:歌尔Gcamp营地的国际化理念、获鹿山谷的江南婉约、马寨·拾光里的怀旧情结、黄石板坡村的红色记忆、半亩山塘的诗意田园等充满现代感的景点和古文化交相辉映,游客既能在古文化景点中感受“过去”的温度,也能在现代景点中触摸“当下”的脉搏,在时空的对话里,让文化传承有了更生动的载体,也让现代生活多了份历史的回甘。厚重的文化底蕴丰盈了“天路”的肌理,“安丘天路”一跃成为自驾游客的不二“网红打卡”地。
官庄齐鲁桃海
这条被誉为“中国北方自驾游第一路”的公路,风光四季成诗:春赏万亩桃海灼灼绽放,夏览辉渠梯田叠翠流金,秋醉千年银杏漫天金甲,冬观雪覆沟谷银蛇舞动。同时构建起“白天游天路、夜晚宿石屋,清晨摘鲜果、午间品美食”的全时段体验,散落的景点被织成便捷的“半小时旅游圈”,将各具特色的去处紧密相连,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旅游矩阵。
今年春天,“天路”沿线十万亩桃园竞相绽放,#安丘天路赏花#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潮,阅读量超500万,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
辉渠镇
“天路”的魅力现已跨越了国界。今年7月,英国艾森学院的师生们沿“天路”来到辉渠镇,品尝蜜桃、体验射箭,沿途的风车矩阵和光伏板“海洋”更是给他们带来的强烈的视觉震撼:“太神奇了!”他们频频驻足拍照,赞叹“安丘天路”的绝美风光,并通过网络传播让“安丘天路”彻底“出圈”。
如今,“安丘天路”每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次,年拉动消费5亿元,成为北方自驾游的“流量担当”,先后斩获“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全国“四好农村路”“省级旅游风景道”等殊荣,2024年入选全国第一批旅游公路项目,《安丘天路——一路风光美出天际》跻身“2024年度交通与旅游融合创新项目”。
从“走不出去”到“上门求购”:安丘“土特产”变身香饽饽
“种出来卖不了,卖也卖不了好价钱。”曾是山里人共同的痛。“以前车推肩挑地走三四个小时,最多才到镇上的集市,现在客商直接到地头收购!”柘山镇种植户王老汉的感慨,道出了“天路”带给农产品的命运转折。在这条“农业走廊”上,生长着多个地理标志产品和“名特优新”农产品组成的“土特产天团”:金黄的望海山小米、爆汁的石埠子樱桃、软糯的柘山蜜薯、脆甜安丘蜜桃……如今,这些优质农特产借“天路”带来的“地头经济”“后备箱经济”热销全国。
官庄镇大桃
盛夏时节的“天路”沿线瓜果飘香,十万亩安丘蜜桃迎来丰收季。凌晨三点的石埠子镇共富桃乡市场灯火通明,600多户桃农在这里紧张有序地进行交易,分拣、打包、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现在交易半径缩短了30%,物流成本降低了20%。”种桃大户刘智超翻开账本算了一笔账:他经营的700亩桃园,去年大桃销量达1000余吨,实现销售额500万元。与此同时,郚山镇大桃合作社通过引进20多个新品种,实现了从6月份到10月份的持续上市,带动182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元。
全季产业链更让“一产”接“二”连“三”:春天游客赏花时预订樱桃,夏天在梯田边认购小米,秋天亲手挖蜜薯,冬天大棚里摘草莓。“游客来了不光买,还愿意体验采摘,农产品附加值翻了番。”官庄镇于家洼村果农杨志荣算着账,今年亩产蜜桃能赚1.5万元,是以前的三倍多。
为充分挖掘“天路”经济,沿线各镇结合自身优势,培育出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郚山镇重点打造芋头、西瓜等品牌,同步发展观光农业;柘山镇种植优质蜜薯3.5万亩,年产值达2.31亿元;辉渠、柘山形成的特色杂粮产业带,让“辉渠小米”“柘山蜜薯”等品牌声名远播;石埠子、官庄为核心的优质果品示范区,更让“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樱桃之乡”“中国蜜桃之乡”的美誉享誉四方。
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天路”沿线乡镇还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打造了多个生态农业种植基地,全力推进“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转变。“我们新引进巨峰、蓝宝石等优质葡萄品种15个,全部采用有机肥种植,全生态管理,亩产可达4000斤,农场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了奇异果、蓝莓等采摘大棚7个,助力群众增收50万余元。”辉渠镇衡野生态农场负责人王潍美介绍道。
这条蜿蜒在青山绿水间的农业“天路”,不仅串联起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产业带,更通过品牌化、规模化发展,将地方特色资源转化为富民强镇的金钥匙,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金光大道。
获鹿山谷
从“穷山僻壤”到“游人如织”:村民捧上“旅游金饭碗”
“以前守着老石头屋发愁,现在靠它当上了民宿老板!”辉渠镇小麦峪村李大哥的转型故事,正是“天路”为沿线村民带来新变化的缩影。自从“天路”通车后,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老石屋,如今成了游客争相预订的“山景房”。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山村,如今已发展起16家农家乐,可同时接待400人就餐,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8000元跃升至3万多元。
“天路”编织的“半小时旅游圈”里,乡村资源正变成旅游资本。五一假期,歌尔Gcamp营地、获鹿山谷等景点一房难求,半亩山塘的民宿提前两周就订满。辉渠洞西头村夏小丽的农家乐便依托石头老屋而建,炒笨鸡、薄荷煎蛋等特色菜让游客赞不绝口。“既能赏田园风光,又能品农家美味,找回了儿时记忆。”来自青岛的游客陈先生道出了无数游客的心声,而夏小丽也因此成了带动村旅游发展的“网红”。
沿线“一镇一味”的美食体验成为留客法宝:马寨村牛肉包的醇厚、黄石板坡炒鸡的鲜嫩、柘山小笨鸡的地道、郚山全羊的浓郁,让游客回味无穷;在郚山合力牧场挤牛奶、做奶酪,在柘山蜜薯田园体验亲子挖薯……村民的角色悄然转变:果农成了采摘向导,主妇成了农家乐大厨,手艺人成了非遗讲解员。数据显示,天路已带动沿线5000余人就业,年拉动消费5亿元,新业态让“绿水青山”稳稳变成了“金山银山”。
从蜿蜒的羊肠小道蜕变为“四好农村路”,从单一的“农产品出山”升级为“游客进山”的多元发展,“安丘天路”正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将果园与景区、老宅与新业、传统与现代有机串联。这条振兴之路,正在鲁中大地铺展出一幅“路通产业兴、景美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通讯员 牛海青 赵峰 李楠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