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第三期:在砖石瓦缝间读懂千年城韵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11 2132

7月11日,济南市文物保护利用中心打造的“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活动第三期古建筑巡迹之旅热力开启。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让济南古建筑中的历史密码变得可触可感。

上午9点,大家齐聚大明湖畔遐园,研学老师带领大家漫步园中,曲径通幽处的月洞门成为焦点。“这扇门藏着古人的智慧”研学老师引导大家观察,“通过门看出去就是框出来的一幅画,从门里走出去看到的就是一片景”这些细节让参与者们惊叹:“原来中式美学建筑与自然山水的结合如此奇妙!” 慢慢前进,一个山字形建筑映入眼帘,研学老师娓娓道来,“此处叫做奎虚书藏,虽然由德国工程师设计,但是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女儿墙采用了叠落状马头墙处理,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同时1945年在此举行了侵华日军山东战区签降仪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转场到齐鲁古建艺术空间,里面的建筑构件和历史信息处处透露出“中国营造智慧”。大家跟着讲解员的步伐,仔细倾听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了解榫卯结构的奇妙,知晓斗拱的作用,看到不同颜色的琉璃瓦,观察不同类型的建筑,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并一起积极讨论“原来石窟寺也是建筑的一种类型”、“这个榫卯结构真神奇,竟然不需要钉子就能盖起一个房子”,丝毫不在意炎炎夏日带来的酷暑难耐。

走进曲山艺海博物馆,大家近距离观察了济南近代建筑当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四合楼式建筑,并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细细聆听,了解到了这座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记忆。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曲艺之乡,济南长久以来就以“曲山艺海”的美名享誉神州大地,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时期,清代刘鹗更是在《老残游记》中,把济南“曲山艺海”的盛况描绘得淋漓尽致,展览上一幅幅精彩的老照片更是展现了老济南“曲如山,艺如海”的精彩过往。

手绘京剧脸谱DIY活动在曲山艺海博物馆的互动区展开。孩子们一笔笔色彩落下,不仅勾勒出角色的外貌特征,更是在临摹与感知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图谱。当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我画的是红脸的关公,他是大英雄!”、“我画了黑脸的包青天,他特别公正!”——稚嫩的话语中,传递出的正是对忠奸善恶、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核心概念的直观体悟。

活动结束后不少参与者仍在热烈讨论:“原来济南有这么多老建筑,里面藏着这么多智慧!”济南市文保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古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此次研学活动通过“看、听、做”三维体验,让更多人读懂了砖石背后的文化基因。未来,“这一站,济南!文物研学游”系列活动还将带领青少年走进更多古建地标,让济南的历史文脉在行走中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曹英瀚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