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山东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携手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面向山东省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发起 “照亮我的那本书”主题征集活动,旨在通过真实动人的阅读故事,展现书籍在教育中的深远力量,传递阅读带来的成长与蜕变。(征稿及教育线索提供邮箱:qlwbyddx@126.com。)
文|临沂市沂南县界湖街道中心幼儿园教师 许安安
手机镜头里,介允和聪聪正用积木搭着歪斜的“烧烤架”,橡皮泥裹着一次性筷子在半空“翻转”。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屏幕跟着抖动——这是我惯常的观察姿态:举着手机记录,隔着镜头感受孩子的世界,像个举着望远镜的旁观者,清晰却疏离。直到那个清晨,张老师带着烟火气闯进镜头,让我忽然读懂《教育的情调》里那句:“教育的艺术,在于让自己成为孩子世界的一部分。”
一、当镜头成为屏障:在 "客观记录" 中丢失的温度
不知曾几何时,我沉迷于用镜头捕捉 "教育素材":看见孩子踩泥坑就准备拍摄 "自然探索行为",发现积木被冷落就构思 "材料投放策略"。但那个春日的烧烤游戏,却让我在镜头后陷入困惑 —— 介允和聪聪搭完烤架后,只是机械地重复刷“烤串”动作,直到我随口说“你们可以去活动室取一些需要的材料”,他们才眼睛一亮,抱来橡皮泥和筷子。当7个孩子围坐串“烤串”时,我本能地举起手机,却看见屏幕里的自己:站在阴影里的拍摄者,嘴角的笑是浮在表面的,而孩子们的目光,始终没落在我身上。
书中对“冷漠观察者”的批判如警钟敲响:“当教师的存在只是镜头的延伸,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关注,而是审视。”我突然意识到,那些精心拍摄的视频里,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教师作为“共同游戏者”的呼吸感。就像介允后来在绘画表征里画的“烧烤店”,画面里有张老师挥舞着“烤串”的身影,却没有举着手机的我。原来,当我们用技术代替身体在场,用记录代替情感共振,教育的情调早已在镜头的夹缝中悄然流失。
二、张老师的“入场式”:教育情调的生动注解
张老师的加入毫无预兆。她蹲在“烧烤架”旁,突然扯着嗓子喊:“羊肉串、烤鸭肠!新鲜出炉的烤淀粉肠嘞!”正在串 “烤串”的丁子惊奇地抬头看着张老师举着“烤大蒜”(橡皮泥球)冲他眨眼:“小伙子,帮我照顾客人呗,那边的小客人都饿啦!”瞬间,游戏像被点燃的炭火般噼啪作响:商建翔拿起自己的黄帽子当 “扇子”猛扇“炉火”,杨亦辰端着 “盘子”穿梭在“顾客”中间,连沉溺于树下捉西瓜虫的的吕晨诺都被吸引过来买烤串。当张老师把“烤马步鱼”(筷子串着长条形橡皮泥)递给排队的孩子时,故意压低声音:“要不要辣椒或者胡椒粉?”孩子们模仿着她的动作,眼神里跳动着被点燃的兴奋。
这让我想起书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义:“不是过路人的匆匆一瞥,不是警察的规则守护,而是带着教育学敏感的共舞者。”张老师的每个举动都在诠释这种敏感:她给商建翔分配 “扇风”任务,暗含对“火与空气”的科学启蒙;让丁子暄 “照顾客人”,悄然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甚至夸张的叫卖声,都在为游戏注入真实的生活情调。当 15 个孩子在 “烧烤区”奔跑、欢笑、合作时,我终于明白:教育的情调,藏在教师蹲下来的高度里,融在共同游戏的呼吸节奏中,显现在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故事主角”的巧思间。
三、从 “是否介入” 到“如何共在”:在实践中触摸教育的温度
曾经让我纠结的 “介入与否”,在张老师的实践中找到了答案。当介允说 “烤串还没烤好,你们先去别家逛逛”,张老师没有急于指导 “应该怎么玩”,而是顺着他的话茬拓展剧情:“隔壁还有烧烤分店吗?我们要不要开个 ‘烧烤店’?” 这种 “脚手架势”的参与,既保护了孩子的游戏自主权,又为经验生长搭建了阶梯。就像书中所说:“教育者的任务是守护童年的可能性,而不是规定可能性的形状。”
最触动我的,是在分享游戏故事时,孩子们都竞相分享,介允滔滔不绝地介绍烧烤店的游戏时,脸上洋溢的笑容和眼睛里散发出的那种闪亮的光芒,呈现出的那种表达自信。 我挨个采访他们:“今天当小老板最开心的是什么?”“如果明天再开烧烤店,你要增加什么新烤串?”蒙蒙兴奋地说:“我想做有小动物形状的烤串!”我眼睛一亮:“ 那我们今天就可以试试!”这个瞬间,让我懂得教育爱的真谛——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蹲在尘埃里,认真接住孩子抛来的每个幻想,让它们在现实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合上《教育的情调》,久久注视着班级微信群里张老师和孩子们的照片:她拿着帽子边喊边扇风,一群孩子簇拥在她旁边,专注的在烤串,笑得比任何时候都灿烂。照片下面是健翔妈妈在评价孩子们的游戏:“太有情景化,贴近生活、接地气。”这让我想起自己镜头里那些略显生硬的“教育场景”,终于明白:真正的教育情调,从不在精雕细琢的游戏案例中,而在教师愿意放下手机,走进孩子的泥坑与烤架,用体温去温暖游戏的瞬间。
如今的我,依然会用手机记录,但更多时候,我选择把镜头放下,蹲进孩子们的“烧烤店”当“顾客”,在泥坑边和他们讨论“怎样让泥巴城堡不倒塌”。因为《教育的情调》教会我:当我们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会懂得教育不是冰冷的行为分析,而是带着体温的生命对话 —— 是张老师喊出“烤淀粉肠”时的神采飞扬,是介允分享游戏时的眼睛发亮,是每个孩子在教师的热情共舞中,感受到的 “这是我们的游戏,我们的幼儿园”的笃定与温暖。
这本书照亮的,不仅是幼儿教育的理念,更是每个教育者的初心:让我们的存在,成为孩子世界里温暖的光 —— 不是远远投射的探照灯,而是跳进他们的小宇宙,和他们一起发光的萤火。因为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两颗心在游戏中的不期而遇,是成年人愿意弯下腰,用孩子的眼睛重新看见世界的勇气。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