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济南老地名|从皮革作坊到御赐雅名,鞭指巷“活”了百年

壹现场 05-23 9579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形成对话。

在济南历史文化中心,一条仅300余米长的街巷承载着跨越数百年的传奇故事。谈起街巷,45岁的社区工作者胥凯很是兴奋,他说自打记事起,就经常穿梭在济南的大街小巷,听大家讲街巷背后的美丽传说,可以说是“街街有传说,巷巷有故事”。

鞭指巷,北起双忠祠街,南至泉城路,东临省府前街,西接将军庙街。胥凯回忆,这条巷子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彼时,因都察院御史刘都宪曾居于此,得名“刘都宪巷”。后来随着刘都宪以及刘府的消失,刘都宪巷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至清代康熙年间,巷内皮革手工作坊云集,马鞭、缰绳等制品琳琅满目,“鞭子巷”之名由此传开。“真正让这条小巷声名鹊起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段趣闻。”胥凯说,相传乾隆南巡驻跸济南时,行至巷口见商铺林立,忽生考问随行重臣刘墉之意。乾隆以马鞭遥指巷内,问:“此巷何名?”刘墉深知“鞭子巷”之名粗朴,恐拂帝王雅兴,灵机一动跪答:“此巷乃御鞭所指,当赐名鞭指巷!”乾隆闻言大悦,当即封赏,“鞭指巷”之名遂流传至今。

胥凯表示,这段传说虽无正史可考,却在济南民间口耳相传数百年,如今漫步鞭指巷,青砖灰瓦间仍可遥想当年皮革作坊的兴盛,而乾隆“御赐”的故事,则为这条古巷平添一抹皇家气象。“每条街巷的名字都是一把钥匙,打开的是济南人共同的文化基因。”胥凯说。

责任编辑:史安琪

史安琪

坚守做人底线,践行职业道德。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