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琪 郝东智
5月14日下午,山东省招生考试院传来消息,将启用春季高考语文科目副题,安排姜昭鹏参加考试。这一官方回应,圆满回答了社会关切,让“救人缺考”这一温情故事形成精彩闭环,令人拍手叫好。
姜昭鹏救人后,成为公众关注焦点。舆论场声量是对施救者的关切表达,更是对救人行为评价的价值导向。来自学校、部门、媒体、各界的褒奖与鼓励,是全社会的高度认可,一步步回应了社会关切。也正是各界的高效率和快行动,促成这一圆满结果。
姜昭鹏能不能补考?曾经疑问待解。如今,教育部门的一纸公告,作出了严谨和规范的回应,在制度和规则中,释放出最大的灵活性和善意。这一有温度的举动,在舆论场赢得了人性化的一致点赞。这是对大众呼声的高度契合,是不让“抱薪者”寒心的实例佐证,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回答,也有力倡导了“好人有好报”的价值理念。
古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在引导人们修身养性,要彰显并弘扬人内心纯粹高尚的品德。而姜昭鹏在通往大学的路上,先用高尚品德应答,交上了一张满分答卷。他在救命与前途的选择题中,给了生命一次机会,而社会也给了他一次机会。
教育的意义在此刻得到升华,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教育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做立得住的人。冰冷的试卷,只能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因为救人缺考,但其举动流露出的正能量却不可估量,并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影响。姜昭鹏没有走进考场,看似关上了一扇窗,而救人的“考场”实则为他打开了一道门。不管是救人的向善之举,还是全社会的崇德之心,恰恰是对教育成功的最好注脚,本身就是一本可学可用的教材,勾勒出了教育的美好路径。
姜昭鹏的故事具有特殊性,其特殊在于情景紧急,在于人命关天,在于价值引领,具有十足的“含金量”。在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之内,让姜昭鹏参加考试,类似的举措在国内也非个例,均是在刚性约束和大众认可下的公平公正操作。
齐鲁大地,凡人善举。“大山东从来不会让人失望”,又一次得到验证。让姜昭鹏参加考试,在“满分答卷”上再加分,再打一个大大的“对号”,这是个体与群体共同托举起的善良、理想和希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